阅读历史 |

第38章 给海瑞上课(2 / 2)

加入书签

朱翊钧的态度也让海瑞暗地里吃了一惊。

九岁的孩童,不仅言之有物,还落落大方,豁达率真,跟阴鹫的皇上,懦弱的裕王,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坐下来,朱翊钧扫了三人一眼,继续说了起来。

「刚才说到京师百万军民,绝大多数依仗南方的钱粮供给。这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依赖性。百万军民吃喝拉撒,全靠东南。东南打个喷嚏,或者运河稍微堵一堵,京师就要伤风得病。」

海瑞目光一闪,开口提问:「莫非世子殿下有迁都回南京的意思?」

朱翊钧是隔代天子,这一点朝野上下都心知肚明。

刚才那番话,让海瑞听出些预兆来。

要是世子有迁都回南京的意思,那他即位后就可能着手去办。

但是迁都在海瑞看来,对于现在的大明以及大明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刚峰先生,你误解我的意思了。我只是在指出京师发展的弱点,绝无迁都的意思。再说真要是迁都南京,九边就更守不住了。」

赵贞吉丶徐渭和海瑞眼睛一亮。

海瑞是客人,性格又坦直少忌讳,忍不住问道:「世子殿下,为何说迁都南京,九边就更难守住了?」

「我朝二祖,奠定了大明如今的基础,列宗大致是在这基础上缝缝补补。洪熙年间,由于巨大的财政压力,仁宗皇帝有了迁都南京的意图,幸好不久后即位的宣宗皇帝坚持留在北京。

只是人一旦有了退路,就没有了斗志。宣德年间放弃开平卫,加上永乐末年放弃的大宁等卫,我朝防御北虏的防线退至九边。京畿的防线也被收缩至宣府丶蓟州丶辽东一线。」

后来又出现英宗皇帝的土木堡之变,北边的形势更加危险急迫。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鞑靼兵锋直抵京师安定门。

艰难至此,皇爷爷也不敢轻言南迁,为何?」

赵贞吉丶徐渭和海瑞腰杆一挺,忍不住坐直。

「我大明以天子守国门。大明天子在北京,勋贵外戚在北京,文武百官在北京,这才能名正言顺地从全国各地调集人力物力,囤积于九边,扼守边关,拱卫神州中原的安宁。

从这点而言,我大明无愧于历朝历代得国最正!」

「大善!」海瑞抚掌大声赞叹。

赵贞吉和徐渭也连连称赞。

好,看来自己的这番话有效果。

自己当然知道明朝天子守国门是无奈之举,可文宣,你就得这麽说。

海瑞现在是同战对象,就得上文宣手段。

朱翊钧继续说道:「只是道理是这个道理,天下有识之士能知道,可大多数普通百姓愚钝,只关心自己的一日三餐。

他们不清楚九边的重要性,只知道自己辛辛苦苦挣下的钱粮,大部分被北运至京师,至九边,被权贵,被大头兵给吃完了。

肯定会在心里骂娘。」

三人继续点头。

他们心里多有体会,尤其是东南地方,从百姓到士绅,都不约而同地在心里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想法。

朝廷是我们供养的,九边边军也是我们供养的,那大明上下就得听我的!

尤其是世家官绅们,他们会在心里想,老子缴纳了那麽钱粮,挖挖矿,搞点买卖,跟海商做点生意,还要缴税,有没有天理啊!

朱翊钧继续说道:「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发展,总是有来有往。京畿只进不出,海量的粮食和银子流进了京师,造成了畸形繁荣。

遍数京师的商铺,全国各地的货品,比比皆是。可是有几样是京畿北直隶产出的?京师最发达的行业是什麽?一是人牙子,买卖人口,为奴为仆,介绍管事健妇,伺候官宦富贵人家。

二是酒楼勾栏和赌坊。一到晚上,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天下无数的财富流进京师,然后被这些人吃掉喝掉玩掉,有一点利国益民之处吗?

没有!」

「说得太好了!」

海瑞激动地一拍桌子,高声叫道。

「世子殿下深明大义,洞悉民生,实在是大明之福啊!」

朱翊钧淡淡一笑,「刚峰先生,我理解你的心情。请稍安勿躁,听我继续说下去。」

海青天,后面的话你要是听得不爽,可不要再拍桌子哦。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