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3章 辽东的特产(1 / 2)

加入书签

第323章 辽东的特产

进入十月下旬后,辽东地区的气温下降的很厉害,短短几天的时间,气温就降到了零度以下。

不过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到腾龙卫的发展。

将士们的训练依然在继续,无论是普通兵丁,还是营兵和水师,都没有停下训练。

当然,也有一些事情受到了气温的影响,比如盐场,气温降低,盐场进入了封场期,要等到明年三月份才能再次开场晒盐。

虽然这样会致使盐场四五个月无法晒盐,但是之前两个月,盐场的产量已经提上去了,短短两个月,盐场就产出了上百万斤食盐,足以支撑靖安府所有百姓消耗一年的。

除了盐场外,工程队也受到了影响,不过城内的修建任务基本已经完成,剩下的还有一些木工活,倒是不受气温影响。

而修路的任务也就放在了明年进行,衙门要在年前做好腾龙卫整体的道路规划。

按照杨正山的要求,腾龙卫辖内要修建四条官道,分别通往靖安府丶庆华府丶辽安府以及码头,这四条道路会按照官道的要求进行修建。

除此之外,杨正山还准备将通往千户所,百户所和屯堡的道路全部翻修一下。

不求每一条路都宽阔,但求每一条路能平坦,雨天不会泥泞。

要想富,先修路。

修路是最实用的建设。

除了修路之外,杨正山还准备进行扫盲。

将士们训练其实包含读书识字的,不过普通兵丁只是简单的认字,大多数兵丁在基础训练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也就是能学会几十个简单的字而已。

而对于营兵,则要求能够熟练诵读和书写日常用字。

以前在安源城的时候,杨正山也是这样要求的,守备营的将士都是识字的,卫所的兵丁也有不少是认字的。

如今在腾龙卫,杨正山同样会如此做。

他无法保证每一个兵丁都能熟读和书写日常用字,但他会埋下种子,只要有心,军户子弟也能读书认字。

新来的军户中有不少读书认字的人,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

杨正山要求每个百户所都要有一家学堂,八岁至十二岁的孩子必须入学堂读书。

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一个百户所也就是一百户军户,八到十二岁的孩子顶多也就百馀人。

两间教室,两个老师就足够了。

腾龙卫内总计也不过二百多个百户所,只需要找五百多个识字的人就足够了。

杨正山只是扫盲,又不是让他们参加科举,卫所学堂只是教人识字而已,不需要多厉害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束修全部由衙门统一发放,就按照营兵的粮饷和饷银标准给就行,不需要给的太高。

修炼和学堂是明年的任务,不过衙门要在年前做好准备才行。

除了这两项事情之外,明年还有两件事情需要办,第一就是海贸,第二则是卫城招商。

十一月初,罗裳带着罗真再次来到了腾龙卫。

衙门茶室中,杨正山看着越来越成熟的罗真,温和问道:「安源城那边怎麽样,有没有遇到什麽麻烦?」

罗真为杨正山和罗裳斟上茶水,笑道:「几位大人对我们罗家都很照顾,没有人会找我们的麻烦!」

杨正山虽然离开了安源城,但是安源知州还是林守德,兵备道还是许进,最重要的是守备是韩承。

这三人就是安源城职位最高的官员,有他们在,谁又敢找罗家的麻烦?

「重山关呢?」杨正山又看向罗裳。

罗裳斟酌了一下,才说道:「重山关最近的变化很大,计总兵上任之后,拉拢不少商贾,虽然没有针对我们,但我们也很难再重山镇继续扩张了!」

杨正山微微颔首,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梁储回京之后,计非语就升任重山镇总兵,今年上半年计非语估计在忙着收权和复州的事情,下半年才插手重山镇的商贾之事。

重山镇的商业环境是典型的军事经济,一切商业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军事进行,特别是开放复州上,更是以总兵府和北路参将幕府为主。

其实重山镇如今有很多发展的机会,比如马场和种地。

马场无需多说,重山镇得到了大片的草场,以后重山镇必然会成为大荣最重要的养马地。

而种地,其他的先不说,单单是复州城,也就是以前的复山城周围就有大量的肥沃的土地。

东海胡族不善耕种,只能任由这些肥沃的土地长草,可现在复州已经是重山镇的一部分,除了卫所占地外,依然可以开垦出不少肥沃的农田。

现在去北地无论是建马场还是垦荒,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不过想做这些必须有关系才行,罗家小打小闹无所谓,可若是想要扩大规模,那就不行了。

毕竟杨正山已经离开了重山镇,梁储和周兰也已经离开了。

虽然杨正山在重山镇还有很多人脉关系,但也无法再支持罗家继续扩张。

「重山镇的生意就这样吧,接下来你们罗家的重心要放在腾龙卫。」杨正山随意的说道。

重山镇的机会多,可腾龙卫的机会更多。

盐场和海贸可要比马场和垦荒赚钱多了。

而如今罗家不但拥有腾龙卫盐场的份额,还在郑晓手中拿到了宁远府丶庆华府的盐引。

掌握了三府之地的食盐买卖,罗裳现在也看不上马场和垦荒。

「大人需要我们做什麽?」罗裳问道。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