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2(1 / 2)

加入书签

然顿悟,瞬间看向扶苏,这一刻,他突然明白方才扶苏为什么称他“仁”,是“仁”,也是“人”。

按照秦法赏罚分明的规定,“喜”在政绩并没有功,只是那份挚爱和对秦的拥护难能可贵,他在那一刻突然下了令要奖赏这个人,其实这一行为本就打破了天幕所说的“无情而守序”的秦法。

这一刻,赢政终于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扶苏眼神明亮地看着他的父皇,他想,他的父皇一定意识到了吧。

聪明的李斯自然也眼神闪烁,陛下已变,他可得跟上陛下的步伐。

【其四,秦国适应的“法制”并不适应于大秦。这里我们要知道秦国不等同大秦。这是两个概念了。

秦国时期是战时主义,当时的社会一切都很乱,并且生活水平低下,民众的精神层面匮乏,自由反而会让百姓频繁踩在危险的边缘,进而扰乱国家,所以需要严厉的“法制”来治理、镇压,规定好条条框框,这便是“乱世用重法”。

但大秦不是战国,六国战争已经结束了,那么如此繁琐、压抑、严厉的“法制”便不再适合了,大秦需要慢慢向大一统、平稳、发展的民生模式转变,那么这样的“法制”其实是不太适合的,再加之大秦底层的秦吏或许操作不当更是雪上加霜。

提一下后来的汉文帝、唐太宗二人,他们在统一之后,都是施以仁政,与民休息,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但要说大秦也转向这种单单“仁”政,也不行,因为大秦开始时还是一个底下暗涌波动的国家,“法制”的力量还是需要的。

所以说大秦或许应该结合这两点,走一个“明仁暗法,礼法兼治”的道路。】

赢政语气幽幽道:“是啊,大秦的运转模式已经变了。”

当年乱世中的秦国,法治必须矫枉过正,但如今的大秦,需得矫枉缓归正。

【其五……】

赢政:……够了,怎么还有?

扶苏&李斯:……

天下人:!!再多说点!!

【等等~前面四点说的都是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五点,其实是内在因素了。

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其核心是刻薄而寡恩,皇帝与大臣,大臣与平民之间,时时刻刻都处在互相怀疑的紧张情绪中。

当年商鞅变法里,商鞅“徙木立信”就可以看出平民是不信任上层官员的,不信任皇帝的,自然也就不信任国家颁布的法令,否则商鞅怎么能够通过仅仅是徙木,他给了平民应得的百金,就如此令百姓震惊、信任呢,肯定是原先这两方之间的信任太差了。

大秦封建统治者嬴政也是傲慢的,虽然颁发了一条条的法令,但他从未想过取信于民,所以大秦的官府与民间之间是有距离感的,政民离心。

另外,说到商鞅变法,其实他的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这个上单单是指皇帝,而以下的王室宗亲,世家权贵、平民。这样的变法,王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君王一人的优劣。】

王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王一人的优劣??大秦二世而亡?

赢政的目光缓缓看向扶苏,君王一人的优劣?扶苏劣?

扶苏:……(危)

【大秦的“依法治国”之所以会被称为“残暴不仁、滥杀无辜、严酷”,除了以上种种原因外,还有最后一点,当然就是儒家的刻意抹黑了。】

赢政:恩?(意味深长的眼神)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