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第二百一十四章(1 / 2)
中都城
太子淮满面郁色, 翻开南幽侯上书,数次提笔却迟迟没能落下。
这是南幽侯第二次上书。
和之前不同,这次南幽氏族共同附议, 赞同国君禅位, 共请中都城下旨。
禅让古已有之。诸侯国不提, 人王也曾因病重或年老禅位。中都城还曾颁布律法,制定一系列礼仪章程,为天下氏族奉行。
南幽侯上书禅位, 只要不违背律法, 不触犯氏族规则, 中都城本当应允。接到奏疏后, 中都城迟迟没做正面回应, 实是事出有因,全属无奈之举。
一来人王昏迷不醒, 太子淮代摄朝政,虽大权在握,终归没有正式登位。万一人王苏醒后震怒,认真计较起来, 会引发无穷无尽的麻烦。
其次,历来禅让都选自嫡系血脉, 不然也是国内氏族。南幽侯选定的继承人是赵颢, 其为北安侯嫡子并在朝参政,更高居卿位, 就算他的母亲是大幽氏也会引发争论和非议。
太子淮放下笔, 深深叹息一声。
提起大幽氏, 不免牵扯前朝旧事。
先代南幽侯请立嫡长女为世子, 上书中都城, 事情十分隐秘,天下少有人知。
南幽侯在城头喊破旧事,言辞锋利直指中都城,明示人王不公,和南幽氏族互相勾结沆瀣一气。
这样的指责不可谓不重。
哪怕没有切实证据,仅是捕风捉影,也会给人王威严造成打击,给中都城的威信覆上一层阴影。
人王陷入昏密,始终没有醒来,当年旧事难以查证。太子淮询问跟随人王多年的心腹,也没能问出个所以然。
朝中氏族三缄其口,他又不能逼迫过甚。
面对一封又一封上书,太子淮无从下手,无时无刻不感到胸闷气短,一天比一天焦头烂额。
实在没有办法,他强令宗人打开库房,亲自查找封存的奏疏。
功-夫不负苦心人,穷尽数日时间,在如山的竹简之中,他终于找出带有南幽侯印章的数百封上书。
对这些上书逐一进行翻阅,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
太子淮心力交瘁,变得疲惫不堪。
在他几乎要放弃时,终于找出最关键的证据。
竹简藏于木箱内,因时间久远,边缘处出现裂痕,系绳也已腐朽。简上的文字依旧清晰,笔锋锐利,能窥出落笔人当时的心情。
太子淮双眼爬满血丝,疲惫到无心顾忌礼仪,直接坐在地上,展开竹简看了一遍又一遍。
证据摆在眼前,容不得他不信。
南幽侯的指证句句属实,人王的确做下错事。先代南幽侯和大幽氏都是受害者。
他们的死,中都城需要负起责任。
太子淮非吴下阿蒙,他心中十分清楚,如果不是人王怀有私心,对南幽侯的求助置之不理,南幽氏族不会越来越放肆,甚至做出毒杀国君的恶行。
若是人王能维持最基本的公正,对南幽侯予以扶持,严厉斥责南幽氏族,局面不会愈演愈烈,发展到今日,已然无法挽回。
想到南幽国的乱局,太子淮无计可施,越想越是无力。
如果没有发现证据,他还能欺骗自己。如今竹简在手,他想故作不知都不行。
离开库房之后,太子淮一天比一天沉默。他的变化肉眼可见,王后和稷夫人看在眼里,都是不 发一言,既未询问也没有出声安慰。
在这件事上,旁人无法帮忙更无从置喙,只能靠太子淮自己想通。
奈何事不遂人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南幽侯二次上书,将太子淮逼至角落。
讽刺的是,南幽国难得君臣一心,一心一意想着让赵颢接替君位。
无论太子淮答应与否,事情的结果不会改变。区别只在于有没有盖有人王印章的旨意,是否被中都城承认。
“天下共主。”太子淮苦笑一声,摇了摇头。
自从郅玄发兵东梁国,天下局势就脱出掌控。
四大诸侯国中,西原和北安实力愈强,迟早不将中都城放在眼里;东梁遭遇战败,正集中力量碾压东夷,试图以此填补丢失的国土,获得更多奴隶。
南幽国和东梁一样遭遇战败,不同在于东梁仍存半土,南幽国土尽失。南幽氏族死去泰半,国君一心想要禅位,还活着的氏族都举双手赞成。
“西原,北安,南幽,东梁。”
公子颢成为南幽国君,则安氏一家掌两国。公子颢和郅玄有婚盟,郅玄又同梁霸是表兄弟,四大诸侯同气连枝,中都城迟早被架空,权柄尽失,只存象征意义。
太子淮从未像此刻一般清醒。
回忆同王后的谈话,他心中涌起不甘,平添几分冲动。但他终究是务实之人,能明白看到彼此之间的实力差距,再不甘也要低头。
不提其他,单以军事实力而言,中都城就不是大诸侯的对手。
西原国和北安国自不用说,只要国内不乱,始终会如两座大山牢牢压在中都城头顶。
东梁国和南幽国战败,不代表两国真正无能,全因对手太强。换成王族私兵,无论东梁还是南幽都能够轻松取胜。
正因为头脑清醒,太子淮才会愈发苦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