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1(1 / 2)
是他们不敢想的日子,回忆起之前的浑浑噩噩,如今好似踩上云端。对于赵淳楣,他们百分百忠诚,这里面不光是感恩,同时也是捍卫自己的生活。
不过虽然大体上定下来了,具体的事宜也要再商议。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二龙山基本已经扩张到极限,上战场的兵将近两万。
这数量听着不多,像史书中记载的两军对垒,动不动就数十万,但这些人里很大一部分都是没有任何装备武器的贫民,还有负责后勤的、军队内的仆从工匠,古代管这些人叫食粮军,经常占据一支军队的大部分。
但二龙山这两万人都是训练有素,个个身手不凡的精兵,再加上铠甲兵器的加成,只要指挥得当,保守一点说横扫山东、河北等地应该不成问题。
这次攻打密州莱州赵淳楣打算亲自领兵,原本以为这个决定会遭到众人反对,谁知大家只是稍作劝说便同意了。对此赵淳楣有些惊讶,不过仔细一想倒也不奇怪。
自己在二龙山有着绝对的权威,
手下都是聪明人,明白既然她已经这般决定,那只能尽量完成。况且大家本就是当贼的,成日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山匪头子又不是皇帝老爷,哪有那么多礼仪规定,得知赵淳楣要带兵跟人干架,不光不劝阻反而颇为欣赏。
因为密州莱州都离得很近,不用太考虑补给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于是赵淳楣打算以闪电战快速攻下两地府衙,待到控制好州府后再慢慢扩散全境。
说是两州,其实真要打的只有密州。像莱州,这些年与二龙山往来密切,当地知府的亲戚还在赵淳楣手里拿到了白糖经营权,只不过实在不好直接倒戈,双方便约定做做样子。只要赵淳楣领兵到城下,莱州知府立刻以“不忍伤害城中百姓”为由打开城门。终宋一朝,对士大夫都是很优待的,像这种情况,他说不定连贬官都不用,罚两年俸就轻轻揭过了。
而赵淳楣给他的那些好处,怕是二十年俸禄都赶不上,所以怎么选择很清楚。
剩下的密州狮子大开口,几次下来都没谈拢,如此便只能动武了。
密州知府虽然昏庸,但也知道防患于未然,提前布置了守军严加巡视。
但正所谓“一力降十会”,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纸老虎。宋军的兵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哪怕是一州之地,能调动的最多也不超过两千人。这两千还基本都是些战斗力低下的残兵,对上二龙山的上万大军想都没想就直接投降了。
密州知府一看不妙,干脆紧闭城门想要以此来拖延时间,等待朝廷救援。
见此情此景,赵淳楣但笑不语,给了时迁五十个人,让混进城中与早就策反成功的守备汇合,不过一天时间,城门便被打开了。
赵淳楣领着大军进入,面对惴惴不安的百姓,张贴榜文,表示他们这次行动只为了对付官府,与百姓秋毫无犯,倘若有人违背军令,大家还可以积极举报。
百姓虽然免于劫难,但衙门那帮人可就没那么走运了,密州知府等人负隅顽抗,再加上平日里为人也不怎么样,直接便拖出去斩了。
余下的家产赵淳楣一分没留,全部分发给这次随军人员,如今已经是秋天,算是给大家过个好年了。
这次出证,虽然只是小范围的打了几仗,但对于赵淳楣个人而言意义却非常重大。不光是帮她熟悉了战场,同时通过对于战争前期的准备分析工作,也让她增长了见识。
怪不得都说打仗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情报工作马虎不得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