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72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九)(1 / 2)

加入书签

天幕下。

一位出身贵族的名士嗤之以鼻:“难不成还真要把天底下那些庶民们全算进去?”

就算是本朝最繁荣鼎盛的时期也做不到啊!

他心底私密的想法是,读书写字那么高雅的事情,那些泥腿子们也配?!

百姓们心情也有些复杂。

之前仙画一直提“全民教育”,但说实话没人真的把这个词放在心上。

如果说全民的意思真的是普及到每一个百姓每一个人,那也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那些人,他们可能是乡村的贫农、城镇中的杂役甚至乞丐、卖艺的倡优等等等等……他们从未觉得读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一位百戏杂耍的优伶抱住了自己的膝盖,自嘲的笑一声:“难不成还真的想让所有人都能够读书识字不成?怕是神仙来了也难做吧?”

像他这样的人,平日里经过书院私塾这些地方,都是要自惭形秽的,远远的绕开。

觉得自己不配。

也因此,他对仙画后面那样气愤嘲讽的语气有些不解。

世界本就如此,不是吗?

……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当时1945年伟人的讲话里有一句“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民国接受了教育的阶层,依然是士绅阶层,从清朝的时候就绵延下来的那些家族。他们本身就拥有了优越的条件和待遇,独占了教育资源。】

【所以,要说民国有什么全民教育,那是瞎扯。】

【真正的全民教育,还是要等到49年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扫盲。】

【毕竟,对于咱们来说,扫盲这事儿就很有经验——在根据地的时候,伟人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根据地那会儿就开办了很多扫盲的夜校,为不识字的士兵和当地的百姓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

新到的村干部眉头紧锁,皱在一起像是包子褶:“全村三百多个人,只有9个人是识字的,这可不行,不利于我们以后开展工作啊。”

“主席说了,如果绝大多数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一不能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便条和信,那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以后要宣讲政策,要让他们理解政策,甚至记工分什么的,都是要认字的。

“没办法呀,以前这个状况,能读得上书的可太少了。就那九个人,也都只是认识几个字而已。”当地的村民道。

村干部思忖了一下:“这样吧,咱们组织一个夜校。大家晚上有空的话可以报名来夜校,我来教大家认字。”

有村民小心翼翼的问:“需要交多少钱?多了咱可出不起。”

村干部一愣,笑了起来:“当然是免费的!不用交钱,也不用拿其他东西来。()”

“?()_[(()”

这件事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

西汉。

汉武帝刘彻有些沉默。

在仙画出现之前,他就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创办太学然后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政策。

仙画出来之后,他更是将对大汉人才的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

但每每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很足够的时候,仙画就会用事实告诉他,还不够!

而且是远远的不够!

没想到,后世对教育居然如此重视!

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认识字,有必要吗?

认字之后,难道亩产会有所提升?

而且,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得有许许多多认字的官员,而且这些官员还得愿意为这些庶民们上课……

想到这里,刘彻立刻就放弃了。

太难了,而且可能不会有什么成效,算了。

倒是在大将军府上,霍去病和卫青有不同的看法。

卫青赞叹道:“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句话说得对。”

霍去病现在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亲兵和部属了,对领兵也有了些小小的经验。

“舅舅,读书的确能让人变聪明。我就发现,同样的事情讲给不同的人听,往往是读过书的那个理解得更快,完成得也更好。”

卫青点头:“读书使人明理。”

霍去病挑起一双剑眉:“所以我的亲卫们,肯定是要会认字的。”

文武兼修,哪个都不能落下。

民间。

百姓们羡慕极了。

“要真有这样免费的课堂,谁会不愿意去呢?!”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表示自己白天做活儿就已经够累了,即使有也不

() 会去的。

但大家选择性的无视了他们。

“有几个人会认字已经很不错了,有的地方,找遍了都划拉不出一个识字的!”

“要能认字肯定好啊,我儿从外地寄回来的信,我都不认识,还要去找村头的田秀才去读给我听。”

“那可不?不识字就是容易被人骗。我和你们说……”

……

【为了让普通的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们能够迅速的识字,还组织语言学家们发明了汉语拼音以及简体字。】

【而且,国家还设有扫盲委员会,下面有城市扫盲工作司、农村扫盲工作司、编审司等等单位,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情。】

【当时还有目标,就是争取让每个人都能认识1500到2000个字。】

轰轰烈烈的全民大扫盲开始了。

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各样的夜校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大家白天工作完,晚上又出现在夜校里跟着老师学认字。

还有许多从清末活下来的依然裹着小脚的年老女性,都在干部的劝说下拿起了课本。

这可能是她们人生第一次接触到书本和知识。

各式各样的宣传画被贴在了墙上。

宣传画上的标语简单好理解:

“帮助妈妈学文化”

“爸爸,这个字是这样写的。”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