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十章(2 / 2)

加入书签

【8月17日

堡宗于宣府叫门。】

这段结束,灵堂里,一时陷

入深深的安静。

这样连呼吸声都是罪过的安静之中,朱樉也闭口不言了,可有个年纪小的皇子,绷不住,弱弱地说:“这个叫门,难道是堡宗,想要叫守将在瓦刺大军面前打开门的意思吗?”

朱元璋也绷不住了,一跳而起:“你不说话,就会变成哑巴是不是?!”

可是,这时候,就算是老朱,也捂不住大家的嘴呀!

又有一个皇子,弱弱问:“那,那守城的将士,到底开门了没有?”

“宣府靠近居庸关,而也先是从紫荆关攻入的,因此这宣府守将,应当是没有开城门……”朱棣状似冷静地说话,然而他颤抖的声音,还是将他的不淡定暴露无疑。

老朱喝道:“好!是个好守将!”

仿佛只有如此高喝两声,才能驱散那堡宗叫门,带来的灰心丧气,志气全失。

【8月18日

孙太后放权给朱祁钰,让他全权负责瓦剌一事。But,此时朱祁钰名不正、言不顺,堡宗这个正派皇帝还在当汉奸,事情就很尴尬。

8月19日

兵部(于谦)上奏说,矿工起义多就擒(首脑双3茂七在2月被杀),贵州苗叛没有扩散,可以把王骥、陈懋等人调回来了。

朱祁钰做了一个很微妙的举动,他同意了其他兵马回归,却唯独驳回了王骥。

注意啊,很多人有错觉,觉得土木堡发生以后就是北京保卫战了,并不是的,瓦剌11月11日才到的北京城下,他们也蒙蔽啊,哪里想得到战利品包含对方最高统治者?

所以,王骥等人是有足够的时间赶到北京的。】

大家心情复杂。

因为收获太多反而被噎住了吗?真是并不好笑的笑话呢。

朱元璋回忆着:“明军后来是有22万军队驻扎在九门外的。至少应该调回了12万了,这般数量的人马,正常情况下,是够用的。"

朱棣心情极度不爽:"给我12万人马,我已经去大漠犁庭了!"

【明史称于谦排挤王骥,这完全是荒谬之语,于谦是非常公允、客观的真君子,他是称赞过王骥之才的。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骥,是景泰帝自己不想用。

Why

?王骥曾被人弹劾劳师费钱,王振这个大宦官保下了他,也因此,他被视为了王振一觉。

在北京生死存亡之际,他们全盘清算完王振后,甚至想要连带的清算王骥这个有明一代,唯三亦是第一位以武功封侯的文臣;一个被后人称赞为“划江永作华夷界,南人不反三百年”的绝对功勋。

毫不夸张的说,景泰帝没有选择去拉拢这个重臣,反而不断地推远之,这个举措,埋下了夺门之变的第一大诱因。】

“什么!”自喷了茶后便一直低调的傅友德,此刻终于忍不住喊了一声,“于谦是文臣就算了,到底只是个守城的,连王骥都是文臣!当时的武将们,究竟在哪儿啊!"

朱元璋&朱棣:“……”

他们之前推断文臣武将权力失衡源自土木堡,但这王骥一出……怎么叫他感觉,文武力量,自他好圣孙死后就不太对劲了呢?

【此时孙太后压根没想让景泰登基,朱见深都没立为皇太子,她还有着不切实际的朱祁钰监国的妄想。

朱祁钰这会儿也不想当皇帝。他后面被架着上位,第一反应是退让再三,是真想退,不谦虚的那种退。

皇权神器不可轻授,动辄杀身之祸!

古代宗法制下的非正常继位到底多么要命,看他们一生都在要强还被抹黑的祖宗朱棣就知道了。]

朱棣正专注地听堡宗的情况,没想听见了自己。

他愣了愣,复杂道:“后人叫我永乐大帝,如何也不算辱没了我。至于其他风言风语,且随他去吧!”

【因此,远没有到警惕什么王骥是堡宗铁杆,于是要消弭堡宗一系势力影响,两个皇帝的政治资本博弈的时候。

朱祁钰很可能,就是被大家群情激愤打击王振的口号喊上头了。

当时的群臣没有办法去怪罪真正的罪人朱祁镇,只好不停的辱骂王振来抒发他们的不满,自然,王振之罪,也是罪大恶极。

加之从前宦官和他们也有诸多摩擦,干脆就算总账。

朱祁钰是个嫉恶如仇的好人,他上台后和宦官群体割席的很厉害,也因为徐有贞曾经提议过南迁就觉得这人心术不正,哪怕于谦推荐都不想用。

好人虽好,但皇帝不单纯是人,还得是合格的政治生物。

他没有意识到,

自宣宗死后,朝臣和王振的关系是很暖昧的,不止王骥一个人和他走的近。名满天下的三杨虽被后来的史书记载为对抗宦官的反面,可他们在时,也和王振暖昧不清。

《罪惟录》的作者查继佐评价道:请远用振,而非振用靖远。

王骥不过是文臣里通过贴近宦官,更好的实现自我政治抱负的一类人罢了。

不能因为讨厌王振,就推开一股可以争取的力量。】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vip

书页/目录